【“青”言“青”语】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

文章来源:
省交通执法局楚雄支队
发布时间:
2025-11-11 09:21:54
【字体:

路,是这片山区的血脉,也是我们交通执法人使命的起点。雨后初霁,车轮碾过泥泞村道上的坎坷,潮湿的空气里,红土的腥甜与作物腐朽的气息交织。我们此行,正是要沿着路,去叩响一扇扇家门,也叩开一扇扇心门。

白云庵村是省交通执法局楚雄支队挂联帮扶点,坐落在武定县猫街镇海拔二千多米的山坳里,全村共有794户3046人,其中脱贫人口333户1325人。村民多是彝族、苗族同胞,他们的百褶裙上绣着迁徙的印记,歌声里也藏着大山的密语,很多时候,我并不能完全听懂他们的语言,但被山风雕刻的皱纹里绽开的笑意,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的双手传递来的温度,已将所有的善意与期盼,无声地诉尽。这让我想起之前在交通执法工作中,有时一个手势、一个眼神,比任何话语都更能直抵人心。

入户走访,走在泥泞的小路上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路巡”?只是我们交通执法人守护的是有形的路,而在这里,我们要开拓的,是通往人心之路。

天色复又阴沉,山雨欲来。我们加紧脚步,赶在第一滴雨落下前,叩响了一户走访人家的木门。走入屋内,墙上的旧报纸早已泛黄,洇出片片霉斑;木桌上,零散堆着药罐和半截干瘪的玉米;屋角的火塘映着老人佝偻的身影。走访结束告辞出来,回头望去,瘦小的老人正扶着门框,目光穿越空荡的院坝,望向山外更远的山。

没有寂寞梧桐,没有深深庭院,却同样锁住了清秋。后续走访的几户,境况大抵如此。失偶、重疾……生活的苦难在这里呈现出最原始、最粗粝的形态。

但朴实的村民依旧有着岩石般的坚韧。村里的苗族大妈总能在清晨背着满篓的柴火,稳稳走过碎石小路;彝家汉子则懂得在雨后沿着山涧寻找最肥美的野生菌,踩过苔藓的样子,像极了与大山对话的仪式。这种与自然共生的顽强,让我想起八十多年前修筑滇缅公路的先辈——同样是在群山之中,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,在最险峻的悬崖绝壁上,凿出了一条抗战生命线。如今的我们,无论是守护公路的交通执法人员,还是扎根乡村的驻村干部,其实都在延续着同样的使命:用不同的方式,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辟通往希望的路。

走在村寨间,老乡们能精准说出哪片松林鸡枞长势最好,哪条山涧雨后必出牛肝菌。他们与这片土地的默契,源于祖辈相传的经验,更源于日复一日的相守。我们的职责正是要走进这样的生活现场,去倾听、去学习、去理解。在一次次入户走访、政策宣传、困难帮扶中,我逐渐意识到,我们交通执法工作,也需要这样的“在地”智慧:执法从来不只是冰冷的处罚,而是要像老乡熟悉山场那样,熟悉每一条公路的脾性——知道哪个弯道易起雾、哪段路基在雨季容易塌方。唯有俯下身去,真正读懂一方水土与一方人,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,让每一条路都真正通向温暖与希望。我们在路面执勤时排查出的每一个安全隐患,在村寨走访时记录的每一个诉求,本质上都是在进行着同一种守护——守护畅通,更守护每一个在路上的人。

夜幕降临时,我常站在村委会的小院里,看远山如黛,看星光渐明。村委会前偶尔有车辆驶过,车灯划破黑暗,像流动的星辰。这些蜿蜒在山间的路,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,更是连接山里山外的血脉。

当彝家的火把点亮夜空,当苗家的山歌响彻山谷,我们依然在路上。不同的是,如今我们不仅用执法仪记录路况,更用脚步丈量民情;不仅维护着公路交通运输秩序,更守护着这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路,既是连接村村寨寨的交通线,更是通向百姓心中的连心路。而我们,愿做这条路上永远的守护者。

最后一页